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818.2億元、增長4.8%,新型儲能產業產值484億元、增長45.2%……近年來,廣東肇慶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產業等快速發展,給當地經濟注入強勁動能。“兩新”產業帶來的新質生產力,正成為這座“大灣區老城”崛起的新密碼。
“榕樹效應”注入發展新動能
??今年2月,位于肇慶高新區小鵬汽車肇慶工廠投入超億元,對沖壓、焊裝、涂裝和總裝四大車間生產線體及物流設備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為新車型投入生產做準備。
??“自2017年落戶肇慶以來,小鵬汽車不斷增資擴產,快速蓬勃發展。”小鵬汽車肇慶基地總經理呂元美說,通過此次新車型產線改造項目,小鵬汽車將完成肇慶基地現有產線升級,提升工廠產能。
2023年,有6.7萬輛小鵬汽車在肇慶工廠生產,產值達182億元。
??肇慶市工信局局長邱健強說,肇慶以肇慶高新區、高要區、四會市為核心,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核心零部件、汽車輕量化、汽車后市場等,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正呼之欲出。
??一批龍頭企業產生了明顯的“榕樹效應”。僅小鵬汽車已有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42家,在談企業21家,已通過評審落地的項目12個,總投資達33.66億元。
??目前肇慶已有規上整車制造企業4家,汽車零部件企業80多家,初步形成了整車制造+電池、電機、輪胎、底盤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鏈條,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正日漸完善。
??“新能源汽車產業為肇慶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邱健強說,2023年,肇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有規上企業92家,實現總產值818.2億元。
??產業集群帶來增長動力
??在肇慶大旺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廣東瑞慶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瑞慶時代)的“零碳工廠”二期建設正如火如荼。
??首期投資120億元的瑞慶時代在2022年5月正式投產后,產能不斷攀升,已成為肇慶新型儲能產業的龍頭企業。去年12月24日,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二階段工程開工。
?瑞慶時代總經理丁愛軍說,項目預計于2024年年底完工,建成后瑞慶時代將成為廣東全省首個涵蓋電芯到電箱、電柜和集裝箱全鏈條儲能產品的儲能基地,為廣東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型儲能產業高地貢獻力量。
??邱健強告訴記者,肇慶市新型儲能產業主要以鋰電池、電池材料、電池設備、電池回收為主,初步形成了較完善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目前已落地儲能產業鏈相關項目40個,計劃投資約342.5億元。目前全市已有新型儲能規上企業45家。
??肇慶新型儲能產業規模快速壯大,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帶動了肇慶經濟的發展。僅瑞慶時代2023年產值就達212.01億元,創造稅收10.97億元。
??譜寫“老城新華章”
??地處西江之畔、粵桂交界的肇慶古稱端州,是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之一。
??邱健強告訴記者,肇慶以實體經濟為本,加快建設更具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制造新城,做大做強以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等產業為重點的“主導+特色”產業集群,已逐步顯現良好成效。
??今年一季度,肇慶規模以上工業百強企業完成增加值89.51億元,增長7.4%,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8個百分點。上年新入庫的規上工業企業一季度實現累計增加值6.11億元,同比增長192.1%,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4個百分點。
??時光不老,古城常新。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肇慶曾因地理位置重要而被稱為“兩廣咽喉”。“如今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與大西南接壤的樞紐門戶城市,肇慶將不斷壯大新產業、新生態,培育新質生產力,以肇慶為紐帶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對西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東融西聯’推動‘大灣區老城’崛起。”邱健強說。
2024-05-17 08:43:25?5月14日,河南蘭考,焦裕祿陵園。人們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共同緬懷祭奠這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
??這一天,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離開我們整整60年。
??不遠處,他當年親手栽下的泡桐挺拔偉岸,翠蓋如云。
??斯人已逝,“焦桐”常青。穿越一個甲子,焦裕祿精神依然激蕩回響,歷久彌新,催人奮進。
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地處豫東平原的蘭考,千頃澄碧。初夏,東壩頭鎮張莊村人流如織,眾多參訪者到這里追尋精神印記和振興足跡。
60余年前,地處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張莊,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焦裕祿到這里查風口追沙源,植樹造林、翻淤壓沙治理“三害”。
??半個世紀過去了,張莊治住了風沙,貧困依然是道坎兒。2014年,全村共有貧困戶207戶75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5%。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時指出,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正是這一年,仍有115個貧困村、77350名貧困人口的蘭考鄭重做出“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
??喚醒精神,鼓足干勁,重塑蘭考。
?2017年,蘭考在河南率先脫貧摘帽。焦裕祿精神,如同春風化雨,化作大家干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在蘭考三義寨鄉,油綠的田野中一臺臺風力發電機高高聳立,在晨曦微露中轉動。
??三義寨鄉付樓村,一場農村能源革命初顯成效。35戶農家屋頂鋪設光伏,加上光伏長廊、風電設備,一年可發電100多萬度,不僅滿足全村用電,還能額外獲得“陽光紅利”,年集體增收16萬元。
?十年時光,天翻地覆。
??蘭考成為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建設縣,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24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全社會用電量的102%;作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590公里;蘭考縣家居產業園入駐企業440余家,發展木材加工專業村36個,帶動10余萬群眾就業。蘭考全縣生產總值由2014年的213.95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410億元。
??曾經風沙肆虐的貧困縣,正繪就一幅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振興圖景。
2024-05-16 09:21:19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5月14日,“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展,來自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240余件(套)展品集中亮相,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展出。
新時代以來,大運河考古成果豐碩。據不完全統計,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開展超過200項運河考古工作,60余項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處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處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是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生動實例。
??本次展覽分尋跡、探勝、見證、融匯四個主題板塊,從大運河水工及附屬設施考古、大運河城市考古、大運河工商及海絲文化考古、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四個視角,以新發現遺址和新出土文物為線索,展現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的新變化、新成就。
千里通波,舟楫如梭。大運河,是水路,也是文路,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隋回洛倉銘文磚、唐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唐邢窯“盈”字款白釉圈足花口盤、北宋烈山窯黃釉印花磚等文物見證大運河的運輸功能;唐三彩馬毬女俑、宋絞胎球、清“荊記肉鋪”款白釉黑彩碗、清海馬踏浪紋石雕構件等文物描摹大運河沿線的生活與文化;唐乾符六年經幢基座、宋青白釉“國清”款刻花碗等文物則記錄大運河溝通世界的對外交流。
“依托新時代大運河考古的重要成果,深入挖掘它們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用展覽的形式,讓更多人走近、了解大運河,讓大運河文化‘火’起來,奏響當代的運河之歌。”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說。
??據悉,該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運河沿線8省(市)文物局主辦,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中國考古學會大運河考古和保護專業委員會承辦,全國24家考古文博機構支持,展期為2024年5月14日至2024年8月14日。
2024-05-15 09:45:51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站將于16日至19日在黃浦濱江舉辦。目前,各項競賽前期準備工作已完成,競賽場地根據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標準完成搭建。
奧運會資格系列賽是《奧林匹克2020+5議程》的一個重要項目,是國際奧委會新設立的一項將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相結合的節日型系列賽,包括霹靂舞、攀巖、滑板、自由式小輪車4個大項6個分項的比賽,全球舉辦兩站,每站為期4天,比賽結果將影響這4個項目運動員巴黎奧運會的參賽資格。賽事期間,還將配套舉辦集體育、藝術、音樂和文化于一體的城市體育節活動,讓觀眾沉浸式體驗熱烈的奧運氛圍。
首屆奧運會資格系列賽申辦工作自2023年2月啟動,上海于2023年5月底前完成所有申辦材料遞交。期間,國際奧委會考察團兩次來滬實地考察,遴選比賽場地。去年6月21日,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批準上海作為首屆奧運會資格系列賽舉辦城市之一。
“上海將著力辦好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促進滑板、霹靂舞、自由式小輪車、攀巖等城市體育項目發展,助力城市品牌的國際傳播,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表示,今年幾乎所有重大賽事,上海都突出將體育和文化、旅游、商業、會展相互賦能,以更好釋放體育賽事對吃住行游購娛的溢出效應,讓觀眾在場內欣賞高水平競技比賽,在場外感受更多上海城市的精彩。
與此同時,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站1200余名志愿者已就位。自去年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發布志愿者招募公告以來,高校學子及熱心志愿服務的市民反響強烈,組委會共收到7543份申請。最終,經過多輪面試,確定從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4所高校招收800余名學生志愿者,另有400余名社會志愿者。
2024-05-14 09:21:35 “當前,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已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中國品牌建設也必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5月12日上午,原中央外辦副主任、中國前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2024品牌國際傳播高峰對話上對中國品牌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升中國品牌國際影響力提出“五個堅持”。
當天,2024品牌國際傳播高峰對話在浙江德清舉行。本次高峰對話由參考消息報社主辦,是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系列活動之一。
??劉曉明指出,品牌建設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體現。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中國品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和成績。從國內看,全社會的品牌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品牌發展氛圍日益濃厚,不同領域、地域、行業的品牌競相涌現、各展風采;從國際看,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合作不斷深入,中國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中國服務、中國標準揚帆出海、走向世界。中國高鐵、光伏產品、智能家居產品、無人機、新能源汽車和電商平臺等成為國際市場上靚麗的“中國名片”。
??他說,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中國品牌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在國際上,中國品牌發展仍面臨五大挑戰。
??一是外界認知挑戰。中國知名品牌數量還不算多,不少品牌的國際知名度仍然較低,品牌大而不強、強而不精等現象依然存在。
??二是市場競爭挑戰。中國品牌仍需要面對來自當地品牌和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
??三是國際合規挑戰。國際市場的法律法規體系差異給中國品牌帶來法律風險和挑戰,包括知識產權、稅務和貿易限制等問題。
??四是文化差異挑戰。中國品牌需要克服文化差異和“水土不服”,理解并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習慣、審美觀念等。
??五是貿易保護主義挑戰。美西方逆全球化、經濟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小院高墻”以及“脫鉤斷鏈”帶來的風險增大;一些國家對中國品牌設置反傾銷、技術壁壘等,增加市場準入難度。
2024-05-13 10:05:42